GOD55 loading
装货...

NBA的顶薪和底薪,到底谁说了算?

  深度| 新浪体育 #深度NBA

  待本赛季结束,就到了2017届球员新秀合同完结,与各自球队续约的时候。

  那些兑现潜力成为全明星的尖子生:例如塔图姆、米切尔和阿德巴约,已经提前拿到他们的奖赏——球队早已为自己的王,奉上一份顶薪。

  看到尖子生们的大合同,其他同级生自然眼馋。同是2017届的鲍尔和柯林斯,也在向各自球队索要大蛋糕。

  但连球迷都清楚,以现阶段他们的表现来看,怎么也不值得获取一份顶薪。

  那么,这些人是哪来的底气和球队索要肥约的?他们真的是搞不清楚状况吗?

  实则不然。

  即便NBA球员眼高于顶,个个都觉得自己是世界第一,但也并不是蠢货。这些球星背后,都有着世界上最职业、也最聪明的智囊团。

  之所以他们敢向球队提出顶薪续约的要求,不过是因为球员掌握着议价的主导权罢了。

  毕竟鲍尔和柯林斯所效力的球队都是小球市俱乐部,对于自由球员吸引力不足,所以他们才具备狮子大开口的底气。

  我们可以把NBA看作一个封闭的市场,出卖劳动力换取薪酬的球员是卖方,球队是买方。

  在鲍尔和柯林斯这样的案例里,卖方占主导地位。这种时候,球员往往能拿到很好的合同。例如,今年刚刚与爵士签下5年2.05亿肥约的戈贝尔。

  戈贝尔真的值4000万一年的薪水吗?

  或许还是因为盐湖城没办法吸引来更好的球员,最终只能为了保持竞争力,容忍戈贝尔拿到这样极其溢价的合同吧。

  而且,以戈贝尔签下上一份合同时的工资帽环境去审视他现有工资(4年1亿)的性价比,无疑也是存在一定溢价的。

  对于买方来说,溢价是不利的;但对于卖方,也就是球员来说,溢价却让他们眉开眼笑,财富自由。

  而NBA球员普遍的核心追求,无疑都是获得更大收益,成为另一个“戈贝尔”。

  那么,球员怎么样才能达成目的?换句话说,什么情况下市场才由卖方主导呢?

  01 物以稀为贵

  我们可以从供求关系的角度入手,探讨何时球员才能创造合同溢价。

  一种情况是,当卖方数量少,供不应求的时候,市场里的卖方往往能主导议价权。

  因为在某种程度上,球员是组建球队的必需品。各支球队每年的休赛期窗口总是要出人进人的,凑不齐一个完整的队伍,那么就别打比赛了。

  这样,即便市场上没有绝对的心仪目标,但环境的压力也迫使买方投入成本去购买球员。

  2016年的休赛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那个赛季虽然有杜兰特这条大鱼,但普遍来说自由球员的质量并不高。

  所以你能看到,那一年除了加盟勇士的杜兰特和夺冠留队的詹姆斯成为标王,第三昂贵的就是场均15.3分6.1助攻的迈克-康利了。

  但问题是康利拿到了5年1.53亿,均薪3000万的合同。

  另外,那一年,巴图姆拿到5年1.2亿,怀特塞德拿到4年9800万,霍华德拿到3年7000万,帕森斯拿到4年9850万,贝兹莫尔拿到4年7000万,比永博拿到4年7200万。

  近期底薪加入湖人的德拉蒙德,5年前可是拿到5年1.3亿的肥约……

  这些球员放到现在,有的是板凳席边缘,有的已经不在联盟视线,即便是放在当年,他们也很难说值得这份价格。

  很多球队直到今年,还要继续为这些溢价合同买单。

  这就是因为,那一年正好赶上了NBA新签下了9年240亿的转播合同,导致球队工资帽大涨。

  很多人可能只知道工资帽的作用是限制球队工资的上限,但其实每支NBA球队的工资总额还有下限,同样根据工资帽的变化浮动。

  也就是说,每个赛季如果花钱太多会挨罚(奢侈税),但如果花钱太少也会挨罚。

  这样一来,球队手里攥着大把的钱,不花又不行,球员市场上又没有超巨,那就只能把这些钱花在些小鱼小虾身上了。

  这时,就出现了典型的卖方市场。

  在供不应求的环境里,球员往往能坐地起价。

  但反过来,当供过于求的时候,球员是不是就要自降身价了呢?也就是现在社会上常说的“内卷”。

  也不是的,任何食物链顶层的精英,似乎都不在“内卷”的行列里,因为他们足够特殊。

  放在篮球世界里,那些顶级球星就是不需要内卷的人,因为他们在市场上永远是无可替代的。

  就像北上广深的房子,调控政策已经很严格了,但学区房的价格最近又开始蹭蹭的涨,因为这些房子的价值无可替代。

  篮球之神迈克尔-乔丹就是最典型的一个例子。

  1997年,乔丹露出口风有意离开公牛,回到家乡纽约打球,这一新闻惊动了全世界球迷。

  公牛高层马上就坐不住了,向来以抠门著称的老板莱茵斯多夫很快慷慨解囊,向乔丹开出一份年薪3000万的天价合同。

  要知道,当时NBA的工资帽才2690万美元。

  当然,乔丹超出工资帽续约的故事只是特例,这种情况,也是因为当年规则不完善才能出现,后世几乎不会再有。

  不过,只要你是联盟顶尖的巨星,球队一般都会尽力满足你的要求。就像前些年的哈登、威少、沃尔、利拉德,以及去年的字母哥。

  虽然工资一再刷新新高,但球队还是巴巴得以超级顶薪的待遇提前与他们续约。

  库里的三年“童工合同”到期后,勇士为了弥补自己的超巨,一份超级顶薪也即刻奉上。

  除了超巨,一些具备特殊功用的球员也有较强的议价能力。

  例如与库里一起组建勇士王朝的克莱-汤普森和追梦-格林,这两名球员虽然不属于顶尖巨星,但在勇士体系里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可以说,勇士要想维持王朝不倒,就离不开他们。

  所以在前后两次合同到期时,勇士也都以接近顶薪的待遇留住了他们。

  更具有代表性的或许是丹尼-格林,甚至可以说,格林的整个职业生涯,就是一篇很好的诠释球员如何获得议价权的故事。

  最初格林在NBA并无立足之地,初到马刺时他甚至卑微地发短信给波波维奇——

  “我准备好了,如果我能获得第二次留在NBA的机会,我愿意做任何事情,我愿意拿毛巾、递水,我不会掉以轻心,我愿意做任何小事”。

  他在马刺的第一个赛季只有94000美元的薪水,在NBA球员里简直不值一提。

  但如今的格林,已经成了强队们争相抢夺的对象,去的都是夺冠热门——前两个赛季随猛龙和湖人夺冠,如今又在东部第一76人坐稳主力,并且拿着可观的千万年薪。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格林这些年展示出了独特的价值——顶级争冠拼图,这就让自己也变成了市场上的稀缺品。

  02 为啥多付钱?

  与卖方市场相对的,就是买方市场。

  在制度还不完善的NBA上古时代,就是一个完全由买方主导的市场,别说拿大合同,球员们甚至要通过罢赛来争取基本福利。

  1967年,时任球员工会主席奥斯卡-罗伯特森联合球员向联盟施压,争取到了退休金,保险福利和针对球员的医疗保障,还敲定了基本的常规赛长度(82场)和全明星周末的休息期。

  这些福利,仅仅是为了保障球员不被过度剥削。

  1970年,球员工会才争取到了最低工资和每天的餐补。

  过去的球员工会领袖鲍勃-库西曾经说:“1963年年薪3.5万的我是第一高薪,但40年后,一个名叫迈克尔的后卫一年赚3500万。勒布朗现在一年能赚4000万。”

  这段话除了反映通货膨胀,也反映了NBA球员地位的变化,现在球员才是联盟的“摇钱树”。不过,也并不是所有人。

  球星靠着难以替代的稀缺性拿走了大部分钱,相对平庸的球员就没有这样的待遇了。

  而且,当球员之间的两极分化越来越深,底部球员变多的情况下,单个球员的可替代性就更显著了。

  在这种市场过剩的情况下,球员的议价权就更低了,往往还可能出现“内卷”的情况——比如降薪到强队打球。

  一些经历过从巅峰到山脚的球员,生动诠释了何为买方市场。

  此前奥拉迪波连续两次拒绝了步行者的续约,其中包括4年8000万的合同。但受伤后能力退化的他不再是稀缺品。

  本赛季就被两次交易的奥拉迪波,未来再想签下这种价位的合同,显然难上加难,因为市场上并不缺少奥拉迪波现在这种水平的球员。

  2017年的诺伦斯-诺尔更是被球迷当作了笑柄,当时他拒绝了独行侠提出的4年7000万的续约合同。

  此后诺尔遭遇了伤病,联盟能护框的蓝领中锋也越来越多,最终诺尔至今都只是拿着底薪,现在看来,他当时索要顶薪的行为简直是不切实际。

  考辛斯和小托马斯曾经都是一流球星,现在却只能与球队签10天短合同。相比之下,后者的故事更值得作为后来者引以为戒的案例,无论是球员还是球队。

  2017年,场均28.9分的小托马斯向凯尔特人索要顶薪,并且说出了那句著名的“他们最好用运钞车送钱来”。

  但没想到的是,凯尔特人并没有给当时存在臀部伤病隐患的小托马斯一份肥约,反而将他交易到了骑士。

  自此之后,小托马斯再也没有打出巅峰时的表现,最后发展到在NBA立足都困难,更别谈顶薪了。

  对于球员来说,从小托马斯身上得到的教训是,在真金白银落袋为安之前,最好还是低调一些,省得剧情反转后脸被打肿。

  对于球队来说,安吉的冷静真是难能可贵。换成别的球队,恐怕早就爽快的开出类似于5年1.5亿的合同了吧?(没错,库普切克我就是在说你)。

当年小托马斯把运钞车印到拖鞋上暗示凯尔特人要给他顶薪当年小托马斯把运钞车印到拖鞋上暗示凯尔特人要给他顶薪  

  不过,事情也并非如此绝对,有时候买方主导的市场也能够创造溢价合同。

  因为NBA不仅是一个封闭的市场,而且受到规则的限制与保护,不会像足球联赛那样出现某支在财力上一家独大的巨头,30支球队都是鼎足而立,潮起潮落的状态。

  所以,即便是强弱悬殊的球队,也有能力争抢同一份资源。而当买者出现竞价状态的时候,也就哄抬了球员的价格。

  还是工资帽暴涨的2016年,虽然当时缺少大鱼,是一个卖方市场,但当时几乎所有球队都带着大把钞票大把空间进入市场扫货,在头脑发热的情况下,很多溢价的垃圾合同就诞生了。

  换句话说,虽然球队手里抓着大把多的钞票,但好球员可没那么多,其实本质上这是一个“卖方市场”。

  那一年,湖人一队就贡献了两笔足以载入史册的糟糕签约——4年6400万签莫兹戈夫,和4年7200万签洛尔-邓。

  要知道,湖人现在还要向洛尔-邓支付工资,直到下赛季结束。

  03 看不见的手

  综上所述,各位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有些球员能力不足却能拿着顶薪了吧?这不仅仅是实力决定的,还有市场的原因。

  有些球员占尽天时地利人和,即便他的实力不及我们认知的顶薪水平,但也能够拿到一份超出身价的肥约。

  比如文章开头提及的戈贝尔,地处盐湖城的爵士对自由球员吸引力不足,所以留下戈贝尔这样自家培养的优秀球员优先级特别高,这是所谓的地利。

  而在德隆-威廉姆斯之后经历了一轮重建的爵士目前踏入了上升周期,自然到了要出成绩的时候,爵士也愿意加大投入留住优秀球员,这是所谓的天时。

  再加上戈贝尔本身就是最佳防守球员,他也有足够的资本与爵士索要高薪。

  反过来说,也有一些球员本有足够实力拿顶薪却未能如愿,比如2016年加盟勇士的杜兰特,受限于勇士的工资空间,自愿降了薪。

  在第二年与勇士重签合同时,杜兰特再次降薪,帮助勇士腾出了补强阵容的空间。

  尽管2019年杜兰特表态,自己不会为勇士再接受降薪,但他在选择与篮网签约时,还是为了篮网能成功签下小乔丹降薪500万美元。和他同时加盟篮网的欧文,也一起降薪500万。

  不论是戈贝尔看似溢价的肥约,还是杜兰特的一再降薪,其实在各自的语境下都是合理的。

  不难看出,除了看得见的工资帽,市场上受到不同因素影响的那只“看不见的手”也在给NBA球员进行定价。

  “看不见的手”,结合看得见的工资帽,两者相互影响,就达成了市场的动态平衡。

  所以,有时候我们无法用身价来直接衡量一名球员的实力,球场的表现才是最准确的指标。

  而身价,其实是在对球迷述说每个球员所处时代的市场规模和繁荣程度呢。

  (brad zeng)